內蒙古科技大學坐落在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美麗的草原鋼城——包頭,前身為1956年建校的包頭鋼鐵工業學校和包頭建筑工程學校,隸屬原冶金工業部,1958年兩校合并組建包頭工學院,1960年更名為包頭鋼鐵學院,1998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2000年內蒙古煤炭工業學校并入,2003年更名為內蒙古科技大學。1997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價,2008年以優秀等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1986年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1991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3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6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17年被教育部批準成為新增碩士研究生推免資格高校。
經過六十多年建設和發展,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以冶金、礦業、煤炭、稀土為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經、法、藝術、教育等學科協調發展,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職教育、繼續教育、留學生教育為一體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設有學院、部、中心等教學單位20個。入圍自治區一流拔尖學科1個,一流建設學科2個,提質培育學科7個,自治區優勢特色學科2個。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9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1個。本科招生專業68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1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7個,自治區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4個,國家特色專業4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3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自治區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自治區級品牌專業22個,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專業4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評估)專業11個,自治區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點3個,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點1個,自治區級及以上一流課程41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53門,自治區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14門,自治區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4項。
學校有各類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名,其中碩、博研究生2600余人,本科生22300余人。建校以來,為國家輸送了16萬余名合格人才。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位居內蒙古高校領先水平,2000年、2009年學校2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10年成為50家“全國畢業生就業工作典型經驗高校”之一,2012年,學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光榮稱號(全國共15家高校)。2022年,學校成為教育部“宏志助航”就業能力培訓基地。
近五年學校學生獲得省部級以上各類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獎勵近2300項,其中國家級獎勵740余項,省級獎勵1500余項。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100余篇,獲批專利260余項。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被科技部授予“國家級眾創空間”,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大學生創業示范園”,被自治區人社廳、科技廳、財政廳、團委授予“自治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自治區示范性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自治區首批眾創空間試點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青年創業孵化器”“眾創眾扶支撐平臺”,被包頭市人社局、財政局、團市委授予“包頭市示范性創業孵化基地”“青年創業孵化器”“包頭市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榮譽稱號,并于2018年7月與英特爾公司合作成立了內蒙古科技大學英特爾人工智能創新創業中心。
學校運動員在國內外體育競賽中獲省部級及以上獎牌560余枚,其中國際體育競賽金牌10枚,國家級體育競賽金牌35枚,省部級體育競賽金牌230余枚。在全國大學生田徑最高級別比賽上,學校連續八年獲得全國高校前十名。學生運動員連續六屆代表國家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田徑項目并獲得一金五銀一銅,先后代表國家參加三屆世界大學生越野錦標賽,三名學生運動員曾參加2004、2008、2016年奧運會。我校原土木工程學院學生楊家玉,先后奪得2017年倫敦世錦賽、2018雅加達亞運會女子20公里競走金牌,2021年在東京奧運會選拔賽上,楊家玉獲得冠軍并打破世界紀錄。學校2011年當選全國大體協副主席單位,2014年在自治區率先成立內蒙古西部校園足球聯盟基地和內蒙古校園足球聯合會,并被自治區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青少年足球夏令營活動基地。學校男子足球隊在自治區舉辦的七屆“主席杯”比賽中榮獲6次冠軍1次亞軍。
學校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引育并舉”的人才工作方針,始終以學科、專業建設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為依據,圍繞高層次創新團隊建設,引進學術領軍人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和青年后備人才,努力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能夠全面支持學校總體目標及未來發展的高素質專業化師資隊伍。全校在職教職工1900余人。專任教師中教授(或相當職稱)230余人,副教授(或相當職稱)48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500余人。博士生導師近50人,碩士生導師近900人。教師隊伍中國家、自治區級人才67人,包頭市各類人才139人,其中,擁有全國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特支計劃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自治區教學名師、教學團隊等,具有“草原英才”工程人選36人,“草原英才”工程創新團隊20個,鹿城英才59人。
學校擁有科技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協“科創中國”創新基地1個,內蒙古自治區高校集成攻關大平臺2個,內蒙古自治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師工作室”6個,內蒙古自治區協同創新中心4個,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4個,內蒙古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內蒙古自治區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內蒙古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17個,內蒙古自治區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內蒙古自治區工業設計中心1個,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內蒙古自治區創新方法推廣應用基地1個,農業部科普基地1個,內蒙古自治區科普基地1個,內蒙古自治區知識產權培訓基地1個,內蒙古自治區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培訓基地)2個,內蒙古自治區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1個,自治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1個,省部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0個。
學校積極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開展科學研究,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近五年來,學校獲得自治區自然科學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1項,中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6項;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一等獎1項,科研獲獎位居內蒙古高校前列。學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基金、軍工項目(2018-2022年為6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80項,橫向項目800余項。作為第一單位發表高水平論文1900余篇,獲授權專利9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360余項。白云鄂博礦多金屬資源綜合利用創新團隊研制出的礦渣微晶玻璃管材,被確定為生產該類產品的行業標準,并已實現產業化。學校2008年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評為“科技創新先導型大學”,2010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評為全國知識產權試點單位。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辦學,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所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師生國際合作交流日益擴大和深入,累計派出190余個團組、340余人次出國(境)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或學習培訓;先后派出180余名學生赴俄羅斯等國(境)外高校交流學習或攻讀學位。自1984年首位美籍教師到校執教,已有百余名外國專家和教師來校承擔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工作。2004年至2014年,實施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伊迪斯·科文大學合作舉辦的八個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項目學生累計7500余名。1995年4月第一批俄羅斯留學生入學,2010年獲得接受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獎學金蒙古國來華留學生資格,累計招收來自美國、韓國和蒙古等國家的長、短期留學生百余名。
學校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黨中央及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堅定不移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嚴格落實黨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學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深入貫徹全國全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構建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學校先后榮獲全國國防特色教育學校、內蒙古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內蒙古高校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包頭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現有“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1個,“全國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1個,自治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1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內蒙古科技大學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奮力推進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區域一流、國內知名、國際有特色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