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于2000年10月,由原萊蕪師范學校、萊蕪市第二職業中專和萊蕪廣播電視大學組建而成。2012年,萊蕪市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整建制并入學校。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2年建校的萊蕪師范學校。
自成立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服務濟南、輻射山東,工科為主、多科并舉,培養高技能人才,建設走在前列的高水平現代化職業院校”為辦學定位,以“人人成才、人人就業、人人出彩”為人才培養目標,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深化改革、傳承創新,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育人質量和辦學實力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學習時報》、《農民日報》等國家主流媒體對學校的經驗做法進行了專題報道。
學校是山東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山東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山東省文明校園、山東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山東省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優秀學院、山東省高校校園文明建設與德育工作雙優學院。先后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全國混合式教學改革示范校、全國優質省級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山東省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單位、山東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校等榮譽。
學校設有智能制造系、智能汽車與建筑工程系、智慧商貿與旅游系、文物與藝術系、人工智能系、教育系、醫學技術與護理系、藥品食品系、思政教學部、公共教學部、繼續教育部11個系部,48個招生專業,面向13個省(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
近年來,學校堅持扎根齊魯大地辦教育,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與區域產業發展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為產業發展提質增效賦能,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在濟南強省會建設中展現了萊職擔當、貢獻了萊職力量。
——育人質量持續提高
學校扎實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入實施“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學生在技能大賽等重要賽事中屢獲大獎。近年來,學生在國家級和省級各類大賽中共獲獎1000余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35項、二等獎56項,省級特等獎7項,連續多年總成績均位居全省前列。學校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感恩文化融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各環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三全育人”體系,先后涌現出1名全國優秀共青團員、110名省級優秀學生、1名學生獲“山東高校十大優秀學生”,5名學生獲“山東高校十大優秀學生”提名獎。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新生報到率、畢業生就業率、畢業生滿意度、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等關鍵指標穩步提升,學校入選全國首批百所高職院校學生發展指數優秀院校。
——校企一體化辦學全國推廣
學校積極探索創新,在全國率先走出了一條“校企一體化辦學”的新路子,受到教育部領導的高度評價。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牽頭組建了多個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其中,1個被評為國家級骨干職業教育集團,1個被認定為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文物修復職業教育聯盟被列入國家《“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學校被評為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第一批產教融合專業合作建設試點單位。學校先后與中國重汽集團、海爾集團、浪潮集團等企業緊密合作,共建了泰山鋼鐵學院、中德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浪潮數字產業學院、生物制藥產業學院等特色產業學院,校企共同制定專業標準、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師資團隊、共同培養人才,全力打造校企雙元育人新模式。
——專業建設優勢凸顯
學校聚焦“金專業”建設,秉持專業精準對接產業發展的理念,緊跟產業行業發展步伐,動態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建成5個國家骨干專業、3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13個省級特色專業和示范專業,建設教育部“AI+智慧學習”人工智能學院、教育部國家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2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1個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1個省級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構建起了“一古一新一制藥”(文物修復與保護、粉末冶金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制藥技術)3個高水平專業群為龍頭,省級示范專業為重點、校級特色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體系,專業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
——研發應用成果豐碩
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以優勢專業為龍頭,堅持多方合作、多專業交叉,不斷完善科研管理機制和基礎條件,鼓勵教師潛心科研,積極轉化科研成果,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建有2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山東省粉末冶金先進制造重點實驗室、1個山東江河濕地生態研究院、11個省級創新平臺和研發中心。有1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4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項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獲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17項、省社科成果獎9項、省水利科學技術獎1項。獲國家專利953項,其中發明專利159項。“十三五”期間,學校專利轉讓率達19%,在全國高職院校中位居第一。
——師資隊伍充滿活力
學校以打造“金師”為抓手,深入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高層次人才引領、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素質提升”四大工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顯著提高。現有2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6個省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個“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4個山東省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7個省級教學團隊,先后涌現出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3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45名省級榮譽獲得者。教師在省級以上教師教學能力、技能大賽中獲國家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12項、二等獎26項、三等獎29項,總成績位居全省前列。
——培訓服務體系日益健全
學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整合各類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拓寬培訓渠道,打造優質高效社會服務品牌,持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賦能。面向各類在職人員和一線勞動者,廣泛開展各類培訓,每年培訓近6萬人日,學校先后被認定為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人才評測基地、全國智能制造職業技能評價考試站、機械行業能力評價考試站、山東省文保類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學校牽頭成立了濟南市鄉村振興產教融合共同體,學校被認定為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性職業院校、全國第二批鄉村振興電商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暨村村播工程示范校共建單位。近幾年連續承辦全國、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項和國培省培項目,受到廣泛好評,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攀升。
——校園文化建設富有成效
學校以“感恩·趕超”的校園文化精神為引領,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心,達載物之德,創趕超之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大力推進陣地建設,建成初心館、明德園和黨建主題公園等,形成了課上課下、室內室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思政教育新矩陣。將傳統文化引入校園,建立了萊蕪梆子、于家布藝、鄒家木雕等校內名師工作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了自然與人文景觀相融、文化氣氛濃厚、高職教育特色鮮明的現代化校園環境。實施“尚德修身·礪志成才”教育工程,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山東教育報》等主流媒體對學校的文化建設成果進行了宣傳報道,學校被評為教育部校園文化建設“一校一品”學校、全國職業院校魅力校園。
——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學校堅持教隨產出、開放辦學,推動落實“請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積極搭建國際化辦學平臺,與多個國家的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努力打造“職教出海”品牌。牽頭組建了東南亞職業教育境外辦學聯盟,在泰國、印尼、摩洛哥等國家開設海外辦學點,輸出專業標準3項、課程標準22項、職業標準2項、教材4部,吸引了299名國際學生來校交流學習。2門課程獲泰國教育部認證,學校獲泰國教育部國際合作突出貢獻獎。承辦教育部“漢語橋”項目,組織中芬學前教育專業精英師資提升培訓班,共建中芬海外教育中心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先后有196名教師出國研修,培養了14名國際中文教師。采取“中文+職業技能”模式,在線培訓“走出去”企業海外員工,全方位服務“走出去”企業,形成了“產教同頻、師資互融”的國際化辦學特色,學校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當時。面向“十五五”與2035年遠景目標,學校將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為契機,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繼續保持“事爭一流、唯旗是奪”的進取意識,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謀劃、精準發力、主動作為,在加強自身建設中實現爭先進位,在服務發展中做到有為有位,努力建成特色鮮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現代化職業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