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始建于1953年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學校伴隨著共和國成長,從自主試制出我國第一臺國產電視機開始,幾代人薪火相傳自立自強的校風文脈,始終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黨和國家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入新時代,學校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秉承“據于德、游于藝”的校訓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主動融入天津市“一基地三區”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學校坐落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核心區、“天津智谷”——天津海河教育園。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校園總占地面積800畝,總建筑面積186680.29平方米。包括硬件配置一流的教學科研場地、數智化“一站式”學生服務社區中心與學生公寓、匯聚各地美食的精致學生餐廳、功能設施完善的學生活動中心。圖書館館藏各類紙本、電子圖書100萬余冊。搭建了基于云的“一網一中心”智慧校園基礎設施體系,形成5G與WiFi6融合統一的“智慧、綠色、安全”智慧校園。

近年來,學校聚焦數字中國戰略,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緊密對接天津市“1+3+4”現代產業體系,以“AI+信創”構建人工智能與計算、物聯網與通信、數字創意設計、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管理等五大專業組群。學校擁有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專業4個,國家示范校建設重點專業4個,教育部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專業2個,教育部首批現代學徒制專業3個,國家級優質校骨干專業5個,開設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云計算技術應用、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工業互聯網應用等一批產業技術領域前沿專業。在支撐天津市智能科技主導產業方面,學校專業設置數量、在校生規模、關鍵辦學能力等各方面均位居天津高職院校首位。
學校擁有一支師德高尚、能力突出、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高水平雙師隊伍。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個。教師獲全國技術能手等國家級榮譽稱號12人次,市級以上榮譽稱號21人次,工作經驗入選教育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典型案例,教師獲教學能力比賽等國家級獎項11項。

學校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以推動職普融通為關鍵,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對標產業發展技術前沿,建成一批數字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按照開放多元、協同運營的建設理念,以技術技能創新服務為特色打造技能大師工作室、協同創新中心、技能訓練中心、創新創業中心、工匠工坊等各類實踐載體,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協同聯動的“集群式”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各類實踐教學基地獲批工信部信創人才培養與評價基地、工信部首批“麒麟工坊”“華為5G+數字化人才產教融合基地”等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8項。獲批天津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個、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基地)2個。
學校與華為、麒麟、曙光、京東、海爾等一大批產業龍頭企業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津電鯤鵬”等5個產業學院。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服務產業人才供給接鏈、補鏈、強鏈工作。牽頭成立天津職業教育信創產教聯盟等聯盟組織4個,作為牽頭院校成立天津信創市域產教聯合體,入選國家首批28個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當選全國通用人工智能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輪值理事長單位,聯合組建產教融合共同體近30個。
近年來,學校關鍵辦學能力持續提升,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技能競賽、創新創業、技術服務等多個領域,培養出世界技能大賽金牌選手、創業明星、全國技術能手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得到業內廣泛認可。學校作為以電子信息大類為辦學主體院校,在全國設置該大類1208所院校中,被評為5★最高等級,位列全國第7,天津市第1。高水平專業群綜合競爭力方面,在全國雙高院校253個專業群中,被評為5★最高等級,同類專業群位次比全國第3,天津市第1。2017年學生職場競爭力排名全國第2。2021年高校競賽排行榜全國第9,2023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高職院校榜單全國第1,2023年獲得國家級重大教改項目4項,全國第5。建成俄羅斯魯班工坊,承辦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論壇”,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部分數據來源:中國科教評價網;廣州日報GDI高職排行榜;中國高職發展智庫)
展望未來,學校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的殷殷囑托,踐行“四個善作善成”重要要求,聚焦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打造數字化產業人才培養高地,致力于為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貢獻“津電方案”,以磅礴的勇氣和自信,為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中國企業、中國技術、中國標準走向全球貢獻力量,在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