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鋼鐵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美麗的草原鋼城—包頭市。學院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國家“一五”期間為建設包鋼而配套建設的技工學校和1979年包鋼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而創建的包鋼職工大學。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備案升格為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至今已經有68年的職業教育和19年的高職辦學歷史,學院同時還掛內蒙古冶金技師學院、包鋼衛校兩塊牌子。學院以技能人才培養為主體,融學歷教育、公共實訓、技師研修、競賽集訓、技能評價、職業培訓、終身教育于一體,為自治區和包頭市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積極的、重要的貢獻。
學院現有阿爾丁大街主校區,還擁有白云鐵礦校區和松梅街校區兩個分校區,總占地面積407畝,學院在校生學籍數7295人,在崗教職工340名,其中高級職稱132人,中級職稱104人。學院設有11個系部,開設38個專業,涵蓋冶金、機電、計算機、新能源汽車、航空、管理、護理等與當地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學院肩負著為包頭市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鏈培養、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責,重點建設和培育一個職業本科專業(鋼鐵智能冶金技術)、三個專業群(鋼鐵智能冶金技術、智能制造、現代康養服務)、一個產業學院(稀土產業學院),其中鋼鐵智能冶金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空中乘務、機械制造及自動化5個專業已申報擬開設職業本科。現有自治區級品牌專業4個,精品課程12門;自治區級優秀教學團隊8個,院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5名自治區級教學名師和6名自治區級教壇新秀;18項省部級科技成果。學院黑色冶金專業被評為自治區骨干專業,擁有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學院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秉承“用心為師 學技做人”的校訓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辦學、創新發展,著力打造特色鮮明、服務力強的“新雙高”校。建強包頭市綠色稀土市域產教聯合體,在建全國稀土產教融合共同體,2024年掛牌成立內蒙古稀土產業工匠學院。辦學定位突出稀土、鋼鐵特色,做優新興專業、做大傳統專業、做強基礎專業,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這一新發展理念、新命題、新思維,錨定“一體兩翼三跨越”的奮斗目標,逐步形成“標準立院、奉獻興院、雙高強院”的新時代新特色新優勢,為發展“新質”職業教育積累有益經驗。
辦學以來,學院獲世界技能大賽46屆、47屆“工業4.0”項目中國集訓基地,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控制”項目自治區級競賽集訓基地,國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全國鋼鐵行業專業人才繼續教育基地,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自治區“草原英才”專項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自治區職業技能競賽集訓基地,自治區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自治區示范性就業技能實訓基地,自治區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自治區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自治區技師培訓基地,自治區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訓基地,自治區外派勞務人員培訓基地,“呼包同城化發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包頭鋼鐵冶金開發區金屬深加工產業園化工安全技能實訓基地,包頭市冶金工程和稀土材料生產公共實訓基地,“鹿城英才”高技能培訓基地,包頭市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包頭市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承訓機構,西門子包頭智能制造公共實訓中心,包鋼青年技能培訓基地等多項榮譽。學院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冠名培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新機制,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超過100家。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居內蒙古自治區同類高校前列。學院不斷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實訓平臺資源,面向包鋼(集團)公司和包頭市企業以及畢業年度大學生開展培訓,年培訓能力達12000人(次)以上,可對28個工種開展職業技能等級鑒定,同時可為企業考證人員提供考前培訓服務。參加全國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冶金設備點檢與維護”項目比賽,在全國40多個省市126名選手中榮獲一等獎,填補自治區該賽項一等獎空白。作為全國牽頭單位主持完成了“鋼鐵冶金設備維護”、“鋼鐵裝備運行與維護”兩個國家專業教學標準修訂任務,同時學院參與“煉焦工”、“煉焦煤制備工”兩個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修訂工作,多名教師是人社國家級裁判和鋼鐵行業大賽評委。參與制定《稀土行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價規范》《5G智慧鋼鐵解決方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