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是湖南省示范性高職院校、湖南省卓越高職院校、湖南省楚怡“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湖南省“楚怡工匠計劃”試點高校,被譽為湖南建設人才的搖籃和百萬建筑湘軍的“黃埔軍校”。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始建于1958年,原名湖南省土木建筑學校。1972年更名為湖南省建筑學校。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在湖南省建筑學校與湖南省建材工業學校合并的基礎上,籌建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2003年,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成立。2008年,長沙職工大學并入學院。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坐落在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的故鄉——湘潭,占地面積532.5畝。現設8個教學系部,開設26個招生專業,在校生14000余人。2023年,學院被湖南省教育廳遴選為湖南省“楚怡工匠計劃”試點高校,目前有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學專業本科生167人。
學院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弘揚“明德建業 精作筑能”的校訓精神,力行“真心求學 實意做事”的校風,秉承“弘德精業 正己立人”的教風,堅持“尚學尚能 成人成才”的學風,建立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大幅提升。
學院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572人,具有博士學位4人,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學位337人,正高職稱28人,副高職稱156人;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2個,省級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7個,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8名,湖南省“楚怡”教學名師4名,“楚怡”名師工作室5個、“楚怡”工坊2個。立項國家級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等國家級項目60余項,立項職業教育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等省級項目180余項。
學院緊密對接國家戰略,結合湖南省“4×4”現代產業體系,系統構建“一體兩翼”專業體系,以智能建造專業集群為主體,以數字信息專業集群、新能源與材料專業集群為兩翼,有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建筑系、建筑設備工程系、市政與路橋工程系、公共基礎課教學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繼續教育學院8個教學系部。其中建筑設計、建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三個專業群為湖南省一流特色專業群入選湖南省楚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計劃(A檔)。
學院秉承科研興校、科研強校,科研成果數量和科研競爭力躍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近年來累計承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軟科學研究項目等科研項目10余項,承擔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150余項,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0余項。
學院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扎實推進魯班文化、紅色文化、耕讀文化育人,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品牌。全國首個魯班文化研究基地在學院揭牌成立,被評為全國建設行業文化建設示范單位,當選為全國職業院校紅色文化育人共同體常務副理事長單位,榮獲多項湖南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立項湖南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精品項目,獲評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活動校園文化優秀案例等。
學院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建設行業轉型升級、引領建設職業教育發展作為重要任務,在助力脫貧攻堅、服務鄉村振興、參與教育援藏、深化辦學幫扶、開展職業培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后獲評湖南省城鄉規劃助力脫貧攻堅先進單位、湖南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集體、湖南省教育援藏援疆工作優秀組織單位、湖南省村莊規劃綜合服務工作先進單位。近年來,學院面向行業企業開展職業培訓累計30萬人次,面向社會提供技術服務200余項。
學院堅持瞄準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主持或參與研制了20余項國家職業教育標準,主持編制了湖南省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建筑裝飾工程技術等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抽查標準和湖南省土建類中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大綱、湖南省建筑業企業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崗位資格考試大綱等。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聚焦“職教出海”,被認定為“湖南省對外勞務特色培訓基地”,學院教師赴厄立特里亞教授測繪和信息中心工程技術,著力打造援外培訓的“城建品牌”。
學院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全面提升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水平,為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證。學院獲評湖南省文明校園、湖南省文明高校、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湖南省高校黨建標桿院系,多名師生獲評全國優秀教師、湖南省優秀教師、湖南省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等。
湘江之畔,偉人故里。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將繼續根植于湘潭的深厚文化與蓬勃發展的活力之中,依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與建筑行業的獨特優勢,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致力于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推動行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大的城建力量。
(更新時間:2025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