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原深圳職業技術學院)1993年創建,是國內最早獨立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院校之一。建校以來,深職院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理念、辦學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中國高職教育的多個第一。學校依托珠三角產業發展,秉承深圳特區改革創新精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立足于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辦學特色,各項事業取得驕人成績,被譽為中國高職教育的“一面旗幟”。為緊密契合“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重大戰略和深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學校在2016年底召開的第三次黨代會工作報告中提出“三個服務、五個定位、一個率先”的戰略發展目標,始終堅持為黨和國家服務、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服務,努力成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企業家的搖籃、深圳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深圳市民終身教育學校與中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重要基地,率先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職業院校,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貢獻“深圳模式”。
一、辦學基礎條件
辦學規模:全日制在校生23845人。
專業設置:現有專業83個,所有專業對接深圳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優勢產業;建立15個專業群,每個專業群含3個以上專業,建有專業隨產業動態調整機制,專業(群)結構合理。
師資隊伍:生師比16.30:1,兼職教師占比30.07%,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占比22.34%;專任教師總數1463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專任教師占比90.43%,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專任教師占比49.35%,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專任教師167人;“雙師型”專任專業課教師占比90.41%;近五年獲國家級獎勵或榮譽29項。
人才培養:實踐教學課時占比63.36%;頂崗實習時間達到6個月以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項目有54個,與華為等41家規上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與華為、比亞迪等500強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共建特色產業學院14所;近兩屆獲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二等獎以上或省級最高獎26項,2018年獲國家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實現了廣東省各級各類教育在特等獎上零的突破。
科研與社會服務:近五年,累計立項廳級及以上科研項目623項;橫向技術服務與培訓年均到賬經費5069.80萬元;年均非學歷培訓人次數是全日制在校生數的3.4倍。
基礎設施:學?,F有留仙洞、西麗湖、官龍山、華僑城、鳳凰山、深汕合作區等六個校區。校園占地面積4509.48畝,生均占地面積126.0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79.19萬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積33.21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行政用房面積23.04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6.08萬元;生均圖書142.61冊;現有校內理實一體化教學場所101個,生產(經營)性實訓基地8個,校外穩定的頂崗實習基地588個。
辦學經費:以市財政投入為主,辦學經費充足。近三年年均基本建設投資和教育事業費為30.96億元。
二、辦學優勢
辦學特色鮮明。學校秉承“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率先探索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201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視察深職院時高度肯定了學校的辦學成績和辦學特色。同年11月,根據孫春蘭副總理的指示,國務院在深職院舉行推進全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現場會。2021年7月,深職院探索構建的“六融合”“六個共同”產教深度融合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向全國推廣借鑒的“深圳經驗”。
人才培養質量高。學校累計培養全日制畢業生15萬余名,2021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9.2%以上。畢業生在世界500強企業及行業領軍企業就業率、畢業生創新創業率、畢業生起薪水平高于全國同類院校平均水平等多項人才培養質量指標,均位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
教學科研成果突出。擁有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示范專業12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4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5項,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9個,國家精品課程5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3門;獲批省部、市區級科研平臺60個,獲省、市級獎勵71項,近五年科研到賬經費7.9億元,年均1.58億元,科研經費總量位居全省高校前21名。
師資力量雄厚。學?,F有專任教師1463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比49.35%,其中正高級教師167人。引培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454人次,其中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1名、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全國技術能手6名、珠江學者5名、廣東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4名、省級教學名師7名、省級技術能手17名、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1個;柔性引進諾貝爾獎團隊1個、長江學者和杰青團隊3個。學校擁有教育部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引進美國霍夫曼諾獎團隊等一批重量級團隊,成立霍夫曼先進材料研究院、智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院、社會與經濟發展研究院等高端平臺,為珠三角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學校一直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以培養適應智能時代需要的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瞄準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緊貼深圳四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布局專業,打造品牌專業,與華為、ARM、阿里巴巴、平安、比亞迪、裕同、天健等一流企業緊密合作,共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ARM智能硬件學院、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裕同數字圖文學院、天健建工學院等14所特色產業學院,校企共同制定專業標準、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師資團隊、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在服務一流企業中成就自身一流。開設專業文化課程,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文化育人。學校已累計培養15萬余名全日制??飘厴I生,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多項人才培養質量指標位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其中,240人獲CCIE證書,35人獲RHCA證書,59人獲OCM證書,295人獲HCIE證書。
學校堅持以“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研導向,重視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以及行業企業合作,組建成立了應用技術研究院、文化創意產品研究院、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等三大綜合性研發平臺。
學校探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以“五維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為引領,打造深圳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全球技術技能人才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以及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培養的成長搖籃。通過系統設計、科學構建,協同推進從啟蒙教育、預科教育、專門教育到指導創辦企業的進階式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搭建“四會兩賽三聯盟”雙創交流平臺和“創新型社團—創客中心—學生創意創業園”雙創實踐平臺,逐步完善跨界融合、產品試制、創業孵化、創業投資的雙創服務體系,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近年來獲評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廣東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深圳首批十大創新創業基地等。
學校重視社會服務,發揮品牌優勢,致力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做好高水平師資培訓,打造世界級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做好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及職業資格認證工作,服務好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聯合社區街道組建社區學院、特色學院,開展針對社區居民的健康、養老、旅游等培訓項目,服務好地方社會發展需要;以辦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輸出為主要內容,構建“理念—教學—師資—管理”四位一體的精準幫扶體系,服務好對口支援地區和院校的發展。2021年重點對口幫扶13所職業院校,累計對口支援西藏、新疆、貴州等地13個省、自治區的200余所職業院校。組建西麗社區學院、大鵬旅游學院等社區學院,與社區共同培養技能人才,打造開放辦學、產教融合的“職教特區”;選派核心團隊建設管理吉安職業技術學院,開創了特區與老區攜手共同發展職業教育的典范。
學校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國際化辦學步伐,充分利用區域與自身優勢,深化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建校以來,已累計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181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及新西蘭、馬來西亞、保加利亞、土耳其、波蘭、匈牙利、緬甸、老撾等1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方在學生交換、課程合作、科研合作、短期研修等領域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形式多樣的教師和學生國際交流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開辦了國際商務(中澳)、金融管理(中澳)、物流管理(中美)和軟件技術(中美)4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與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分校合辦電氣服務工程高級文憑合作課程,畢業生獲得深港兩地畢業資格,并成為首批獲得招收海外留學生資質的高職院校和首個獲批面向港澳臺自主招生的高職院校。學校還聯合中興、招商港口等一批世界一流企業“走出去”,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馬來西亞馬六甲應用技術大學設立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推動馬來西亞全國各類職業院校全面對接深職院標準。依托在保加利亞成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輸出學校專業標準。應邀為柬埔寨、蒙古等國家職業教育代表團舉行專題培訓班,輸出職業教育經驗。加強與職業教育國際組織的合作,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教全球聯系中心之一,獲批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業教育計劃亞非研究與培訓中心。在提高學校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的同時,為推動中國職業教育與語言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辦學成績顯著。2001年首家通過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優秀評估,2009年通過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驗收,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首批國家級示范校。近年來,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薄ⅰ叭珖咝.厴I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中國十大最具就業力高職院?!?、“全國畢業生就業工作典型經驗高校”、“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范?!薄ⅰ爸袊髣撔滦透呗氃盒!?、“黃炎培優秀學校獎”、“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廣東省首批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單位”“深圳市創新創業基地”等榮譽稱號。
(數據截至時間2021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