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體育學院是國內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體育院校,原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的六所體育院校之一,現為四川省人民政府與國家體育總局共建院校。學校秉承“融合共享、開放互動、生態集約、文化傳承”的設計理念,建有占地面積1500余畝、建筑面積約78萬平方米的智慧、和諧、美麗校園,為人才培養、環境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撐。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0000余人,博士與碩士研究生1800余人。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明確了“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應用研究型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辦學定位,形成了“以‘本’為本、夯實基礎,以‘用’為上、彰顯優勢,以‘特’為翼、鑄就品牌,以‘師’為先、厚植根柢”辦學理念,堅持“辦學傳統塑風格,改革創新聚活力,多元服務拓影響,內涵發展上臺階”的辦學思路,確定了“一專多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淬煉了“以體為本、體醫滲透、體文結合、體藝并蓄”的鮮明辦學特色,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辦學歷史悠久,育人成效顯著。學校前身為創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1950年學校更名為成都體育專科學校;1953年全建制轉為西南體育學院,進入新中國重點建設的六大體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為現名;1957年學校開始體育教育本科教育;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醫骨傷科學和武術兩門優勢特色學科被賀龍元帥譽為成都體育學院“兩枝花”。改革開放以后,學校強化“一專多能”人才培養規格與定位,開展了體育新學科研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編撰出版了《現代體育科學叢書》,至今仍有廣泛影響。進入新世紀,學校積極拓展學科布局,實現了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的跨越。新時代以來,學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教學體系的全面優化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顯著提升。學校在辦學80余年來培養了10萬余名各類畢業生。近年來,在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亞運會、亞洲錦標賽、全運會、全國錦標賽、全國冠軍賽及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等比賽中共獲得金牌1118枚、銀牌860枚、銅牌848枚,在巴黎奧運會上獲得4枚金牌、3枚銀牌及其他多項優異成績。
學科專業布局合理,教育教學體系完整。學校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附屬體育醫院為四川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和全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學校擁有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全國首批體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體育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新聞傳播學、特種醫學等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體育、中醫、新聞與傳播、舞蹈、翻譯、博物館、旅游管理等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體育學、臨床醫學(運動醫學)、新聞傳播學、中醫4個學科入選四川省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貢嘎計劃建設學科名單,其中體育學為Ⅰ類建設學科。學校以本科教育為主,共有15個教學單位,現有23個本科專業,跨教育學、醫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歷史學等7大學科門類。現有8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8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6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3門省級一流課程,28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有運動醫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重點實驗室、射箭重點實驗室,全民健身智慧化創新、運動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有體醫融合科普基地(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國家體育科普基地),體育文化與宣傳戰略研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高端智庫),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天府國際體育賽事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運動健康普及基地、體育與藝術普及基地(四川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中華國術院(第一批全省重點文化研究院)等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臺。學校建有國內高校唯一的集中國體育史陳列館、成都體育學院校史館、中醫運動醫學館、運動健康科學館于一體的專題博物館群。學校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地、國家藝術體操訓練基地、全國舉重后備人才培養基地、全國武術套路青少年培訓基地和全國田徑短跑、跨欄后備人才培養基地,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競技人才和優秀后備人才的任務,現已在藝術體操、武術、散打等競技項目上形成優勢與特色。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9項。
師資隊伍發展良好,科研水平穩步提升。學校現有各類在崗教職工12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600余人,高級職稱300余人。共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各類專家92人次;國際和國家級裁判150余人,國際級運動健將10余人,運動健將100余人。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學校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師資,如著名武術家、原中國武術協會主席、中醫骨傷鄭氏學派的創始人鄭懷賢教授,著名體育史專家、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周西寬教授等。學校科研水平穩步提升,2020年以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體育學年度項目立項數連續5年居全國高校第1位,獲得63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獎勵。學校編輯出版學術刊物《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為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運動醫學與健康科學(英文)》(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MHS)為中國第一本運動醫學領域的英文學術期刊,2023年被ESCI收錄,并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目前還被PubMed Central、Scopus等數據庫收錄。
服務社會優勢凸顯,對外交流合作廣泛。長期以來,學校積極發揮運動醫學專業優勢,助力國家隊在奧運會、亞運會取得佳績。在巴黎奧運會中,我校提供科醫保障的隊伍獲得了超過40枚獎牌,為推動競技體育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被譽為“隊醫的搖籃”。同時,學校積極服務全民健身戰略,承擔全省每年的國民體質監測任務,形成覆蓋西南、輻射全國的全民健身服務網絡。在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期間,圓滿完成FISU世界學術大會承辦任務,助推成都世界體育賽事名城建設。主導成立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康復分會、全國學校體育排球聯盟、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民族體育專業委員會、四川省校園足球協會、四川省運動舞蹈協會等學術及行業協會,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在對外交流方面,學校堅持把開放辦學作為提升辦學水平的重要路徑,構建“3個國際化+1個品牌化”的對外交流體系,不斷加強和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俄羅斯、美國、愛爾蘭、丹麥、港澳臺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余所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并與多所世界知名大學構建“教育+體育+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合作模式,搭建了上合國家體育與運動康復研究院、上合馬拉松訓練基地、亞洲精英體育聯合會等國際交流平臺。學校是國內唯一獲國際大體聯“FISU健康校園認證”的體育院校,與國際大體聯共建的“國際大學體育文化交流中心”是國際大體聯在中國授權認證建設的首個國際性大學體育文化交流平臺。
新時代新征程,學校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守正創新、卓爾不群”的價值追求,向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目標奮力邁進,共同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成體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作出成體新貢獻!
東部新區校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東部新區環湖北路1942號
郵編:641418
武侯校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體院路2號
郵編:610041
電話:+86 / 028- 85092752
傳真:+86 / 028- 85092752
網址:https://www.cdsu.edu.cn
(2024年10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