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大學原為山東中醫學院,創建于1958年,是新中國早期建立的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建設的中醫院校,197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點,1981年成為山東省重點高校,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點,1996年更名為山東中醫藥大學。2007年學校主體搬遷至扁鵲故里長清。
學校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院校、省級文明校園、省高水平學科和高水平大學。總占地2182畝,建筑面積75萬平方米,現有位于濟南市的長清校區、千佛山校區、國際醫學中心校區和位于青島市的海洋中藥研究院(青島中醫藥科學院)。全日制在校生23695人,其中本科生17770人,研究生5925人。圖書館館藏紙質書刊138.7萬冊,電子圖書80.8萬冊,古籍善本3萬余冊,是山東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設置18個教學機構、5個科研機構、5個教輔機構,3個直屬附屬醫院。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厚德懷仁、博學篤行”的校訓,堅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礎、注重傳承、勇于創新”的辦學特色,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經過六十余年幾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奮斗,培養出十余萬中醫藥和健康服務相關專業人才,綜合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
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學科建設走在前列。現有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理論3個國家重點學科,省屬本科院校國家重點學科數量第一(省屬本科院校共10個)。首批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權,有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首批成為國家“973”項目第一承擔單位。中醫學入選山東省“高峰學科”,中西醫結合、中藥學入選山東省“優勢特色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入選山東省“培育學科”。學校入選國家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8個。
以本為本、改革創新,教育教學亮點紛呈。積極打造中醫藥拔尖創新人才“山東模式”,開設扁鵲班、扁鵲書院以及華佗班、倉公班、鳳梧班,王琦書院齊魯分院落戶學校,中醫專業少年班典型經驗被《人民日報》整版報道。現有33個本科招生專業,其中27個為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數量位居中醫藥院校第四。國家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位列全國中醫院校前三。承辦2023年華佗杯全國高等院校針灸推拿臨床技能大賽并獲團體冠軍。獲全國《黃帝內經》知識大賽總決賽冠軍,在首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大學生臨床能力大賽中獲團體特等獎,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先后榮獲第四屆、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以及中國國際大學創新大賽(2023)研究生創意組金獎。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典型經驗高校50強、教育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基地。
人才引領、師德為先,人才隊伍實力雄厚。現有博士生導師292人,其中兼職導師138人,碩士生導師1296人,其中兼職導師695名。張燦玾、尚德俊、張志遠、王新陸4人榮獲“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丁書文、王新陸、張鳴鶴、連方、高樹中5人榮獲“全國名中醫”榮譽稱號。獲“岐黃學者”榮譽稱號5人、“青年岐黃學者”榮譽稱號6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專家2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14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2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34人。榮獲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1人、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2人、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6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
科技驅動、協同創新,科研創新長足發展。學校連續兩年首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現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個全國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其他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30個。擁有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平臺(山東)中藥單元平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特色療法評價推廣中心落戶學校。先后建設海洋中藥研究院(青島中醫藥科學院)、中醫藥創新研究院、魯澳中醫藥產業研究院、藥物研究院(中醫藥健康產業技術研究院)、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成立全球首家石墨烯醫學研究院、全國首家中醫藥抗病毒研究基地。現有實驗室面積12.47萬平方米,青島中醫藥傳承創新基地實驗室面積3.2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總值達10.08億元。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傳承成果豐碩。 中醫醫史文獻學術水平全國一流,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最系統的中醫藥古籍整理保護計劃項目《中華醫藏》學術辦公室掛靠學校。擦亮儒醫文化、扁鵲故里、針砭發源地“三張名片”,先后承辦尼山世界中醫藥論壇、“泰山論灸”“沂山論健”等重大活動。打造全國首家省級中醫藥文化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省高等學校示范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研究院落戶學校,學校與山東省委宣傳部共建中醫藥文化與中華文明研究中心。山東省中醫藥博物館獲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
發揮優勢、融合發展,社會服務成績斐然。服務黃河重大戰略,共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聯盟和黃河流域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聯盟,獲省高等學校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創新中心2個。推進校地校企合作,與濟南市、青島市、泰安市、德州市、臨沂市、濱州市等簽訂合作協議,與澳門科技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山東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藥學科學院等院校簽訂校校、校院合作協議,與環球醫療、歷城控股、宏濟堂、榮昌制藥、魯南制藥、建邦集團、福瑞達醫藥、揚子江藥業、山東省財金投資集團等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近年來先后簽訂橫向合同234項,到賬經費6584余萬元,實現科研成果轉化19項,金額1846余萬元。學校入選山東省新一輪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單位。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現有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第二附屬醫院(山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附屬眼科醫院3所直屬附屬醫院以及12所非直屬附屬醫院、31所教學醫院,其中10所臨床教學基地承擔二段式床邊教學任務。附屬醫院是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輸出醫院,在國家三級公立中醫醫院考核中連續5年獲A+等級。第二附屬醫院牽頭成立山東省中醫治未病聯盟,獲批全國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項目建設單位。省七部門聯合以附屬眼科醫院打造全國中西醫結合眼科標桿。
開放辦學、對外交流,合作成效日益彰顯。學校與世界上近200所高等教育、醫療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是世界針聯對外交往工作委員會以及世界中聯中醫外治、脈象、抗病毒等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獲批建設“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中國—波蘭中醫藥中心”“中醫外治國際合作基地”“中西醫結合眼視光與近視防控國際合作基地”、山東-肯尼亞傳統醫藥合作中心等國家和省級國際合作平臺。與香港中文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臺灣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開展交流合作。近年來培養國際學生近5000名,港澳臺學生600余名。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推動學校內涵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努力在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和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征程中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奮力譜寫國內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