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大學以城市命名,是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誕生的高等學校。70多年來,學校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因大連市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而立,在與城市互動中發展壯大,現已發展成為省內學科門類最齊全的高校。
大連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48年3月成立的關東文法專門學校。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正式批準創立了正規的人民大學——“大連大學”。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取消,其中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78年12月大連工學院與旅大市委聯合設立旅大分校,1981年11月更名為大連工學院大連分院;1983年11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將大連工學院大連分院改建為“大連大學”。1986年11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復大連大學、大連師范專科學校(前身為1948年3月成立的關東文法專門學校)、大連市衛生學校(前身為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衛生學校)聯合辦學,校名定為“大連大學”。1995年底大連大學換建搬遷集中辦學,實現實質合并。1988年4月原大連市第五人民醫院劃歸學校作為附屬醫院;2005年11月沈陽鐵路局大連醫院并入大連大學,更名為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同時大連大學附屬醫院更名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2008年12月大連鐵路衛生學校并入大連大學。
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建設先進大學文化,賡續紅色基因,秉承“讓每個人都成功、讓每個人都快樂”的核心文化理念,倡導“崇尚學術、崇尚科學”的優良校風,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學科建設為龍頭、內涵發展為主線,致力于提高教育質量、提升服務地方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辦學方略,實現了跨越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經濟、法學、教育、文學、歷史、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藝術11大學科門類,主要辦學指標和綜合辦學實力進入遼寧省高校前列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2023年入選國家“111計劃”實施高校。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公布的2022年中國大學排行榜單中,大連大學位居166名。
學校現有教職工6000余人(含2所附屬醫院)。校本部教職工1600余人,正高職17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10人,博士生導師20余人,專任教師1029名。學校堅持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實施“金普學者”系列計劃,大力強化“大連市人才儲備基地”的功能。目前,學校有長江學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遼寧省攀登學者1人,遼寧特聘教授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21人,遼寧省優秀教師3人,遼寧省優秀專家3人,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3人,遼寧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省高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4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5人,其中副主任委員3人。
學校現有17個一級學術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二級學術碩士學位授予點、9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學校共有7個省重點(培育)學科,8個學科入選遼寧省“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2個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特色學科,軟件工程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學科,臨床醫學學科入選ESI全球前1%。學校設有28個學院,66個本科專業,2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6600余人(含研究生1800余人)。
學校占地面積109.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5.7萬平方米,藏書159余萬冊。由綜合體育館、中心體育館、網球館、游泳館等組成的體育場館面積達2.1萬平方米,體育設施達到國際比賽標準。
學校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一流專業建設點8個、新工科建設及卓越計劃項目2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國家級一流課程8門、國家級雙語示范課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2部、國家級教材建設獎1項,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個,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
學校以科研創新推進事業發展,科研實力顯著增強。學校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各1個,擁有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和遼寧省創新團隊8個,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1個、遼寧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3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及35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近年來承擔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標志性科研項目,獲遼寧省首批“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2021年全口徑科研經費達到2.24億元;學校先后獲批7項國家科技獎,覆蓋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獲批近百項省部級科技獎,2021年一項科研成果入選首屆遼寧省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18年以來,學校再獲國家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遼寧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遼寧省技術發明二等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獲遼寧省第六、七、八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6項、三等獎9項。近年來學校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單位和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授權發明專利973項,國際專利授權4項,2021年獲批遼寧省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中心,并成為全國首個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開放許可的單位。
學校發揮綜合性地方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緊密圍繞大連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以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為引領的優勢學科群,積極服務大連“兩先區”建設,推動了信息、軟件、制造、材料、醫藥、旅游、自貿、現代農業等行業的發展,同時為智慧大連、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民生工程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智力支持。學校注重智庫建設,積極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近百人擔任國家、遼寧省及大連市各行業的智庫專家,每年均承擔一批政府委托項目,提交的資政建議獲得中央、省、市等主要領導的批示和相關部門的采納。在送文化下鄉、科技扶貧、科學普及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肯定。
學校注重教育國際化建設,積極開展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吸引國際智力為我校及大連市服務。與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意大利、日本、韓國、阿根廷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所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大型企業集團建立合作關系。與日本神戶大學合作,共建中日示范醫院;成立國際教育培訓中心,開展國際教育“2+2”項目;承建“教育部環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開展國別研究;承辦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旅游管理項目和會計項目、塞舌爾大學孔子學院和科摩羅大學孔子學院4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展國際人才培養;每年邀請一批國際知名專家到我校交流,并有部分專家被聘為客座教授。學校的辦學內涵不斷豐富,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助力大連市國際化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
面向未來,大連大學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開啟建設“國內一流研究應用型地方大學”新征程。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與“五大發展理念”統領學校工作全局,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內涵發展為主線,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地方能力為重點,以人才隊伍建設、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為保證,以“調結構、建特色、強管理、促服務”為核心,全面實施“文化鑄校、依法治校、人才強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的發展方略,立足大連,服務遼寧,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培養“會做人、能做事,會學習、能創新”,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創新創業精神、實踐能力與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未來五年,學校將力爭實現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的突破,若干學科進入全國地方高校前列,基本建成特色鮮明、學科優勢顯著的國內一流研究應用型地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