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建筑大學地處山東省會濟南,是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學校創建于1956年,時為國家城市建設部在全國興建的十所土建類學校之一。68年來,學校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厚德博學、筑基建業”校訓,秉承“勤奮、嚴謹、團結、創新”校風,堅守“以人為本、自強不息、經世致用、造福桑梓”辦學理念,堅持以工為主、以土木建筑學科為特色,覆蓋工、理、管、文、法、藝、經、交叉8大學科門類交叉滲透、協調發展,建設應用研究型大學。學校先后培養22萬名各類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建設行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學校被評為全國建設人才培養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占地2400余畝,校舍面積78萬平方米。設有21個學院(部),64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萬人。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一流專業14個,9個本科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專業評估)。擁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雙語示范課程、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精彩一課”5門,國家一流課程12門,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名師1人和團隊1個;獲批新工科國家級教研項目2項,2020年度獲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1項;獲批國家級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1個。擁有1個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擁有碩士研究生推免資格。擁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 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 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 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擁有7個省部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 個省部級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館藏圖書411.55萬冊,其中紙質圖書205.72萬冊、電子圖書205.83萬冊。《山東建筑大學學報》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首發期刊,被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以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等國內外重要數據庫收錄,入選“2022年度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2023年度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團隊”,主要期刊評價指標位于同類高校學報前列。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200余人,專任教師博士化率61.75%。擁有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01人次,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省級教學名師、省優秀教師、省教書育人楷模、省高校師德標兵等57人,擁有教育部創新團隊、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國家級虛擬教研室、省優秀創新團隊、省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省研究生導學團隊等教學科研創新團隊60個。其中“房屋建筑學課程思政團隊”獲批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土木結構安全與防災教師團隊”“城鄉空間設計與綠色技術集成教師團隊”獲批“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建筑結構移位與加固改造”團隊是山東省屬高校唯一土木工程方向教育部創新團隊。
學校是全國唯一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綠色建筑博士人才培養高校,山東唯一土建類專業全部通過國家專業評估(認證)高校,山東省首個國家產教融合項目實施高校。學校工程學、環境及生態學學科居ESI全球前1%,擁有建筑學和土木工程2個山東省一流學科,建筑學列入山東省高水平“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學科。擁有1個共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5個山東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8個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山東省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7個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文物學會研究基地、2個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型智庫),1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1個山東省政法委研究基地等重點科研創新平臺51個。其中,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是山東省高校唯一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學校先后榮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教學成果獎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3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1項,省部級科研獎251項(其中一等獎23項),國內有效發明專利1447件。其中,2002年,鹿曉陽教授主持的《等壁厚彎管塑性成形理論及其工藝工裝設備》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王崇杰教授主持的《太陽能和淺層地熱能在建筑中利用的關鍵技術應用與開發》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劉甦教授主持的《面向區域的建筑學專業創新性、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張鑫教授主持的《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是山東省唯一在建筑學、土木工程領域均獲國家科技獎高校;2023年,崔艷秋教授主持的《“數字轉型、五維重構”的土建類專業新形態課程探索與實踐》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近五年,教師發表(收錄)SCI、SSCI、A&HCI、EI、CSSCI等論文15545篇,學校年均科技活動經費2.46億元,主持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9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13項,其中,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課題)6項、省級重大重點項目36項。2019年,崔東旭教授主持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村鎮社區空間優化與布局”;2020年,張鑫教授主持的“既有結構性能評估與加固改造基礎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21年,于德湖教授主持的“綠色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關鍵技術、成套裝備及應用”獲批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2022年,陳飛勇院士主持的“管道污垢沉積/清潔模型及其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項目,實現了我校國際合作研發領域工作取得的新突破。
學校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校際關系,與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高校在土木建筑領域舉辦3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國外多所大學合作開展“2+2”“3+1”“3+2”等模式的學生聯合培養項目,招收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等專業的來華留學生,目前有30多個國家的外籍師生在校工作或學習。學校深化拓展校地合作,與濟南市人民政府等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戰略合作,搶抓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和我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機遇,主動發揮智力優勢、人才優勢,主持或參與制定60余部國家與省建設行業規范標準,完成了100余項國家和省市大型工程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管理,建成山東高校首個雄安新區教學實踐基地。近五年,主參編國家、行業、地方和團體標準265部,與企事業單位簽訂技術開發、咨詢、服務和專利轉讓(許可)合同2432個,到賬經費6.03億余元;學校與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產學研基地(煙臺),于2023年9月正式啟用,開啟了學校一流應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學校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打造“筑基講壇”文化育人品牌,100期講壇先后邀請了100余位行業精英、學術大師、政界領導走上講壇,為建大師生傳播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構建“四館、兩帶、一廊”的校園文化格局,諸子先賢景觀與建筑文化長廊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建有建筑平移技術展館、地圖地契展館、山東民居展館、鐵路建筑展館等特色建筑博物館,入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色校園經典案例,學校被評為山東省建筑科普教育基地,被列入山東省系列博物館規劃。學校主持建成國內第一座豎直埋管地源熱泵空調示范工程、國內第一座太陽能綜合利用學生公寓,主持建成國家首個鋼結構裝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學校綜合教學樓。學校校園已成為飽含時代活力和現代氣息的師生文化家園和建筑博覽園,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環境滿意度”位列山東高校前3強。
學校著力培養“基礎實、適應快、能力強、素質高”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根據第三方調查,學校的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匹配度居全省高校之首。學校是全國建筑類高校就業聯盟發起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多年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總體滿意度98%以上,畢業生對母校推薦度高于全國本科院校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榮獲全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先進單位、山東省就業創業工作先進集體等國家級、省級就業創業榮譽稱號20余項。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科創競賽、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實踐育人作用,近三年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等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2900余項,同時學校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多次獲評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全國學校共青團優秀研究成果。
搶抓新機遇,開啟新征程。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四個服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求真務實、守正創新,按照學校第四次黨代會部署,深入實施“一三九”戰略,向著對城鄉建設有重大支撐、對區域發展有重要貢獻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奮斗目標勇毅前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11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