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體育學院是江蘇省體育局和江蘇省教育廳共管的全省唯一一所體育高等學府,也是江蘇省重要的省級競技體育訓練基地。
1956年,南京體育學院的前身南京體育學校成立于中央體育場舊址,其設學淵源可追溯到1933年張之江在此創立的中央國體專校。1958年,南京體育學校與原江蘇師范學院體育專修科和江蘇省體育干部培訓班合并成立南京體育專科學校,同年更名為南京體育學院。
1998年,南京體育學院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7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江蘇省體育局、南京體育學院三方共建成立“中國網球學院”,同年,學校承辦了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網球、羽毛球兩個項目的比賽。2022年,由中國擊劍協會、江蘇省體育局和南京體育學院共建的“中國擊劍學院”正式成立。
傳承中華體育文脈,堅守“嚴和樸實”校訓精神,南京體育學院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教學、訓練、科研“三位一體”“南體模式”,先后培養了以欒菊杰、張雨霏等18位奧運冠軍、120位世界冠軍為代表的競技體育精英人才和國家體育總局原局長袁偉民、中國羽毛球協會主席張軍、中國擊劍協會主席王海濱、國際級足球裁判馬寧等為代表的數以萬計的體育領域專業人才,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國家體育總局、江蘇省委省政府和國際奧委會主席的充分肯定,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嘉獎,學校被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體教融合的典范”。肖愛華、陳若琳、許安琪、張雨霏等多人當選為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或全國人大代表。
學校現有靈谷寺、仙林、五棵松三個校區,總占地面積1100余畝。靈谷寺校區位于國家5A級鐘山名勝風景區、1931年落成的中央體育場舊址,歷史底蘊深厚,自然風景優美。仙林校區位于南京仙林大學城,毗鄰江蘇省體育局訓練中心,享有優越的人文環境和體育訓練資源。籌建中的五棵松校區與靈谷寺校區隔街相望,設計方案引入現代城市大學建設理念,既注重風貌形體綠色生態,又彰顯體育專業人文特質,建成后將成為融高層次體育教育和科技創新、高端體育訓練和競技比賽、高水平體衛融合服務為一體的全新校區。
堅守“立德樹人”初心使命。學校現設有體育教育與人文學院、運動訓練學院、運動健康學院、體育休閑與產業學院、武術與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6個高等教育學院。開設有16個本科專業,涉及教育學、文學、管理學、醫學、藝術學5個學科門類,擁有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體育、教育、新聞與傳播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各類在校生5500余人。連續四期獲批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單位。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5個,江蘇高校一流本科專業12個,江蘇省產教融合型品牌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8門,省優秀研究生課程5門。獲得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3項,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國家體育總局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江蘇高校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1個。建有江蘇省高等學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1個,省級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3個,實習實訓基地102家,省級產教融合重點基地建設點1個。學生榮獲全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大賽團體一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等。
勇擔“競技奪標”光榮職責。學校作為江蘇省競技體育的主力軍、大本營,現設有乒羽學院、網球學院、擊劍學院、體操學院、游泳學院等5個競技體育學院及江蘇省少年業余體校,擁有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擊劍、體操、藝術體操、蹦床、技巧、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11支省優秀運動隊,專業運動員397名。建校以來,共有18人獲得27人次24項次奧運會冠軍,120人獲得372人次232項次世界冠軍;參加了第1屆至第14屆全國運動會,為江蘇省累計奪得金牌220枚。學校獲得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先進集體、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先進集體等諸多榮譽。奧運冠軍張雨霏先后榮獲全國最美大學生、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最美巾幗奮斗者、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受邀參加國務院召開的專家、企業家和教科文衛體等領域代表座談會并作為體育界代表發言,成為激勵全國體育工作者和各界青年奮進新時代、建功新征程的優秀典型、先進榜樣。
堅持“人才強校”發展戰略。學校現有專任教師、教練員441人。專任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84人、副高級職稱160人,具有博士學位125人,博士生導師23人、碩士生導師235人,國家級領軍人才2人(陳愛國、彭國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1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37人次,省社科英才2人,省社科優青3人,省高校“青藍工程”培養對象74人次,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3人,國際級足球裁判1人、國際級籃球裁判1人。教練員中世界冠軍20人、亞運會冠軍16人、全國冠軍(一類賽以上)68人,國家級教練29人、高級教練46人,國家“精英教練員雙百培養計劃”培養對象11人。
錨定“科技興體”發展方向。學校擁有走跑健身、科學健身等2個國家級體育類科普基地。建有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高端智庫-競技體育研究院、中國網球協會高端智庫-中國網球學院。獲批江蘇省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建設點1個、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1個、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建設實驗室1個。另設有各類校級研究機構十余個。獲得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重點等基金項目3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34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40項;獲授權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101項;出版專著、編著、教材120多部;發表論文49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0余篇,SCI、EI收錄論文62篇)。校辦學術期刊《體育學研究》在期刊排名中連創新高,影響因子躍居學科第1。學校積極參與國家、省備戰奧運會、全運會科技攻關服務,多位科醫人員被省委省政府記一等功、大功。近年來與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大學、南京大學等10多個單位在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化學等領域進行了合作研究,取得可喜成果。2023年,學校成立運動與腦健康研究院,瞄準運動與腦健康領域研究前沿,建設具有前瞻性和一流水平的腦健康與提升研究平臺。
秉承“開放合作”發展理念。學校創新“1+N+1”合作模式,高質量打造合作項目,先后與江蘇省南京市、徐州市、連云港市、南通市、揚州市、淮安市和安徽省銅陵市等多地政府,以及江蘇省演藝集團、南京市體育產業集團、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南京市中醫院(體育醫院)、華泰證券、圣象集團、康比特體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多元合作,全面構建體衛融合、體藝融合、體旅融合等寬領域合作體系。積極開展境外合作辦學,先后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西班牙、波蘭、丹麥、韓國、日本、泰國和香港、臺灣等1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大學、科研院所、體育組織建立了交流協作關系,組織邀請外國專家來校講學、指導訓練200多人次,派出各運動項目援外專家200多人次,足跡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美國羅克福德大學開展的體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合作辦學項目取得良好成效。2014年,學校圓滿完成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賽事的承辦任務。在此期間,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布隆迪總統恩庫倫齊扎受聘為南體“名譽教授”,巴赫主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贊南體為“國際知名的體育院校”,國際奧委會48位執委、多位外國元首和世界體育組織負責人造訪南體。
貫徹“以文化人”發展方針。學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持續培育特色鮮明、引領有力的南體大學文化。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持續推進校園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不斷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校園主流思想輿論。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建成奧運冠軍大道、世界冠軍之路、校史陳列館、“中央國體專校”校門等地標式建筑,編撰出版《南京體育學院校史》《南京體育學院奧運冠軍錄》,用校史和冠軍故事激勵師生永懷報國之志、勇攀人生高峰。持續舉辦海峽兩岸中華武術交流大會,每年吸引內地、港澳臺同胞及東南亞僑胞近千人次前來尋根會友,推動學校成為聯系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體育圣地。積極組織師生推出原創文藝精品,學校大型原創音樂劇《鐘山之巔》在江蘇大劇院專場演出并獲得江蘇省大學生戲劇展演一等獎,入選“全國高校美育優秀案例”。
展望未來,南京體育學院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體育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主動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沿著學校第九次黨代會規劃的發展路徑,聚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神圣使命和“為國爭光、為省添彩”光榮職責,團結帶領全校黨員干部和師生員工,深入實施“六大賦能”戰略,細化落實“十大計劃”重點舉措,全面推進內涵式發展、特色化發展、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六個著力提升、六個走在前列”目標任務,朝著“特色鮮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體育大學的奮斗目標昂首邁進,為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資料數據截至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