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前身是創建于1950年的皖北滁州師范學校,歷經滁縣師范學校、安徽師范大學滁縣教學點(分校)等辦學階段,1980年更名為滁州師范??茖W校。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并定名為滁州學院,2014年被確定為“安徽省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2024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入選安徽省應用特色建設高校。學校是“全國文明校園”“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薄叭珖罨瘎撔聞摌I教育改革示范高?!?,安徽省首批黨建工作示范高校、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豆饷魅請蟆贰犊萍既請蟆贰吨袊嗄陥蟆贰吨袊逃龍蟆返榷啻螆蟮缹W校黨建和事業發展成效。
學?,F有會峰、瑯琊兩個校區,均與國家5A級瑯琊山風景名勝區比鄰,占地面積1647.8畝,校舍建筑面積49.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4.2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43.1萬冊,電子圖書159.5萬冊。設有15個二級學院,開設62個本科專業。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336人,聯合培養研究生296人,成人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在籍學生23000余人。現有教職工1433人,其中專任教師1044人、高級職稱386人、博士428人。擁有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安徽省先進工作者、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安徽省最美教師等60多人。
學校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獲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4個、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2個,安徽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安徽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全省高?!半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安徽省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示范點等14個,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項目等36項,榮獲“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優秀僑胞之家”等稱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連續十年獲團中央表彰,涌現出“中國好人”“全國鄉村道德模范”“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先進典型。
學校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形成了以“工管為主、多科協調、應用本位、信息見長”的應用型學科專業體系。擁有電子信息、資源與環境、生物與醫藥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地理學獲批省“雙一流”建設國內一流學科、省高峰學科,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入省應用型高峰培育學科,人工智能應用獲批省特色培育學科,地理信息科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入選省特色建設專業。物聯網工程、地理信息科學、食品質量與安全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測繪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17個專業被確定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有省級特色(品牌)專業8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0個。4門課程獲批國家一流課程。擁有省級科研平臺21個,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8項。
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深入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探索“轉型為基、實踐為要、雙創為核”人才培養模式。獲批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教學成果特等獎4項、教育部及安徽省“四新”項目29項。建有省級現代產業學院7個,省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22個。自2017年以來,學校獲批省級以上質量工程項目663項;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83項;在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類比賽中,獲國家級獎項1062項、省級獎項7282項;學校位列高等教育學會“2019-2023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第18名。涌現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杰出校友。
學校加強有組織科研,創新服務機制,不斷提升科技服務能力。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康佳集團、全柴集團等大中型企業建立實質性合作關系?!笆奈濉币詠?,新增國家級項目28項、?。ú浚┘壙蒲许椖?43項。獲批國家專利640項,轉讓發明專利26項。學校連續八年入選安徽省發明專利百強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分中心、開展“一院一鎮”“科技小院”結對合作促進校地融合,選派教師擔任“雙鏈融合專員”“科技副總”助力產業發展??萍嫉劫~經費持續大幅遞增,2024年突破9000萬元。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的37所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交流合作。與泰國易三倉大學合作舉辦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項目。建有安徽省橋梁結構數據診斷與智慧運維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辦四屆“食品低溫加工國際學術研討會”,承辦中國僑聯“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冬(夏)令營系列活動。舉辦十一屆“皖臺物聯網研討會”,成為皖臺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學校獲批“安徽省國際交流基地”“安徽省對臺交流基地”。成立滁州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為學校與社會各界合作交流搭建起紐帶和橋梁。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精神,全面加強內涵建設,深度推進轉型升級,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省內一流、特色鮮明的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2025年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