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師范學院是教育部批準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曾六次到??疾煺{研、兩次為師生作形勢政策報告,對我校提出扎根閩東大地辦教育的殷切期望。學校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福安師范??茖W校(1962年停辦),1978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發文批準成立寧德師范專科學校,1990年8月閩東職業大學并入寧德師范專科學校,1994年3月更名為寧德師范高等??茖W校,2010年3月教育部同意升格為本科層次的寧德師范學院,2014年獲學士學位授予權,2016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17年設立二級醫學院、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立項建設單位,2018年開始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2020年確定寧德市醫院為直屬附屬醫院,2022年學校入選福建省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2024年被確定為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獲批教育、材料與化工和生物與醫藥等三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辦學條件
學校占地面積1047.59畝,校舍建筑面積約35.04萬平方米。館藏紙質書刊超124萬冊,電子圖書227萬余冊,中外文電子期刊41萬余冊,學位論文達1098萬余篇(冊),音視頻近8萬小時,擁有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經綸知識資源系統、超星電子資源庫、福建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師范教育資源庫及案例系統——未來學堂、大學專業課學習數據庫等,加入CALIS、CADAL等共享平臺,實現圖書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基層黨組織
全校共有111個基層黨組織,包括1個校黨委,13個二級學院黨委,1個機關黨委,1個直屬附屬醫院黨委,95個黨支部。其中機關黨支部17個,在職教師黨支部23個,在職醫護員工黨支部26個,學生黨支部23個,離退休教職工黨支部6個。截止2025年4月14日,全校共有黨員1636人,其中在職教師黨員548人,占全校黨員總數33.5%;在職醫護員工黨員467人,占全校黨員總數28.55%;學生黨員471人,占全校黨員總數28.79%;離退休教職工黨員150人,占全校黨員總數9.17%。

教育教學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F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1067人,設15個二級學院,40個本科專業,涵蓋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法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等學科門類。入選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省級一流課程41門,省級重點學科2個、應用型學科4個、應用型專業群3個、服務地方產業特色專業6個、省級一流專業9個,省級“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精品項目2項,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項,省“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精品項目1項,省級課程育人高校思想工作精品項目1項,省級課程思政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4項,省級教改項目70項(其中重大教改項目1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6項,省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新工科建設項目3個,省級新文科建設項目2個,省級新文科優秀教學案例5個,省級新工科優秀教學案例1個,省級新工科實踐平臺1個,省級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3個,省級MOOC/在線開放課程優秀教學案例3個,國家級高校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1個,省級高校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2個,省級本科優秀特色教材一部。近五年學生參加省部級以上學科專業競賽獲獎940項,其中獲國家級獎項248項,學生創新成果(論文、專利等)累計達393項。

師資隊伍
堅持人才強校,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基本形成了一支數量適當、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學校現有教職工934人,其中專任教師714人,具有正高職稱62人,副高職稱191人,博士233人,碩士369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95人,國家級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省級教學名師、省“雛鷹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省引進高層次人才等省級高層次人才47人次,寧德市“天湖人才”170人。

科學研究
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建設有“海西海洋特色生物種質資源及生物制品開發公共服務平臺”等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臺24個,校內科研機構14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 2.4672 億元。教師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70余項,其他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500余項。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22件,獲服務地方橫向項目400余項。實施“師范教育亮色工程”專項、“重大項目培育計劃”專項,共計立項200余項。教師發表學術論文1700余篇,其中SCI收錄34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104部,轉化科研成果(含技術咨詢)370余項,是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智庫成員單位,獲省級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社科規劃獎等12項。

服務社會
堅持扎根閩東,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設立了“閩東鄉村振興學院”“寧德普惠金融研究院”。與青拓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青拓產業學院,與中科曙光合作建立了中科曙光產業學院,與正大集團合作建立了正大產業學院,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合作共建“寧德海洋漁業振興學院”,分別與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品品香茶產業學院,與福耀玻璃集團、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寧德市以也海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福耀產學班”、“新能源產學班”、“以也產學班”。與國家地方志指導小組、福建省方志委等合作成立全國首個方志培訓中心(全國地方志系統寧德培訓基地),開辦首個地方志與地情文獻人才培養專修班;與三祥新材股份公司合作開設訂單培養班;與上汽集團、時代新能源等建立多個校企合作項目;還先后成立數智寧德研究院等平臺。開展“閩太子參產業技術體系創新應用”“超高效異步電機的節能新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成效評估”等一批與地方產業關聯度高的重大科學研究;實施校級“服務地方專項行動計劃”“科技特派員科研資助專項計劃”等,共計立項290余項,與地方政府及行業企業實現科研項目直接對接400多項;累計選派服務地方科技特派員207人次,省級法人科技特派員3支,科技特派員團隊29支。每年舉辦中小學學科帶頭人培訓、教師崗前培訓、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新型農業技術人員、少數民族電子商務、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等各類繼續教育培訓、考試1.5萬人次。持續開展教育精準扶貧、義務支教、頂崗實習等實踐活動,積極為寧德市補齊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民生短板服務。

文化傳承
用好地方資源優勢,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六進寧師”豐厚資源,深入推進學習《擺脫貧困》進校園,組織編寫思政課輔助教材《習近平在寧德的故事》,推動“習近平在寧德的故事”進校園學習實踐活動,持續開展“弘揚閩東之光,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經典詩文誦讀大賽、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文化藝術活動,設立剪紙協會、茶藝協會等多個學生社團以及“柘榮剪紙衍生品藝術實踐工作坊”等創新創業工作坊,形成了以“文化藝術月”“校園讀書節”“畢業晚會”和“新年音樂會”等為代表的一批校園文體活動,常態化開展校訓精神宣傳學習宣傳,校園內建設“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小品雕塑,藍田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福船”等,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建設“閩東之光”教育基地,包含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心和閩東紅色文化教育中心,教育基地先后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福建省學?!按笏颊n”實踐教學基地、福建省首批高校黨員教育基地等。成立閩東之光研究院,與地方合作共建“傳播閩東之光”協同創新中心,整合資源、搭建研究平臺,圍繞“畬族文化和閩東傳統文化研究方向”“閩東紅色文化研究”“閩東擺脫貧困和鄉村振興研究”“閩東風光研究”四個方向組織校內外專家學者開展研究。舉辦“傳播閩東之光 建好福建窗口”研討會“‘山海寧德’文旅產業發展研討會”“畬醫藥文化暨新技術開發研討會”“李若初墨跡及其詩詞書法創作展、研討會”等,建設金斗洋村畬族武術實踐與研究省級非遺研究基地、開發畬拳校本課程,形成了《鳳凰鏘鏘杜鵑紅》《閩東畬族村落文化傳承及現代性建構研究》《閩東畬族紅色故事選》《四庫全書閩東卷》,以及原創話劇《畬情·1934》、聲樂套曲《百丈英風》組歌等一批具有閩東特色的文化成果,多次在福建省大學生藝術節中獲獎,“畬族歌舞”入選福建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閩東畬族文化全書”等成果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交流合作
堅持開放辦學,積極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與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砂拉越科技大學、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俄羅斯托木斯克國立大學、德國比勒費爾德中等企業應用技術大學、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英國切斯特大學等國外大學開展校際合作。與臺灣義守大學、虎尾科技大學、僑光科技大學、屏東大學、嶺東科技大學等開展閩臺合作辦學。

結語
學校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為學生成長服務、為地方發展服務,突出師范性、應用性、地方性,以“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為引領,致力于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基礎教育師資及應用型人才,努力建成省級一流應用型高校、爭創全國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在新時代新福建新寧德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

(數據更新:2025年4月15日)